《記承天寺夜游》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篇散文小品,收錄于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。這篇文章以簡潔優(yōu)美的語言,描繪了作者在月夜漫步承天寺時的所見所感,表達了他豁達開朗、隨遇而安的人生態(tài)度。
原文:
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,解衣欲睡,月色入戶,欣然起行。念無與為樂者,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。懷民亦未寢,相與步于中庭。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橫,蓋竹柏影也。何夜無月?何處無竹柏?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。
注釋:
- 元豐六年:宋神宗年號,即公元1083年。
- 解衣欲睡:脫下衣服準備睡覺。
- 月色入戶:月光灑進窗戶,照進來。
- 欣然起行:高興地起身去散步。
- 念無與為樂者:想到?jīng)]有可以一起賞月的人。
- 遂至承天寺:于是前往承天寺。
- 張懷民:蘇軾的朋友,當時也被貶官,住在黃州。
- 未寢:還沒有睡覺。
- 相與步于中庭:一起在庭院里散步。
- 庭下如積水空明:庭院里的地面像積滿了清澈的水。
- 水中藻荇交橫:水中的水草交錯縱橫。
- 蓋竹柏影也: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。
-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:只是缺少像我們這樣清閑的人罷了。
內(nèi)容理解:
文章開篇寫的是一個普通的夜晚,蘇軾因為月色美好而無法入睡,于是決定出門散步。他想到了好友張懷民,便一同前往承天寺,在庭院中賞月。通過描寫月光下的庭院景象,蘇軾展現(xiàn)了對自然之美的敏銳感受,同時也透露出一種淡淡的孤寂與自得之情。
文中“庭下如積水空明,水中藻荇交橫”一句,運用了比喻的手法,將月光下的庭院比作清澈的水面,生動形象,令人仿佛身臨其境。結(jié)尾的“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”則含蓄地表達了他對這種閑適生活的珍惜與滿足。
教學意義:
《記承天寺夜游》作為人教版語文教材中的經(jīng)典篇目,不僅語言優(yōu)美,而且思想深刻。它讓學生在學習古文的同時,也能體會到作者面對逆境時的豁達心態(tài)。文章雖短,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,是一篇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。
總結(jié):
《記承天寺夜游》以其簡練的語言、細膩的描寫和深沉的情感,成為蘇軾散文中的代表作之一。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,學生不僅可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,還能感受到古人對自然、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思考。